当前位置首页 > 新闻中心  > 行业动态 返回

黑白膜 - 食用菌专用膜如何做好通风管理

来源:www.hdlnm.com  |  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09日
做好食用菌专用黑白膜的通风管理,需要综合考虑通风口的设置、通风时间和频率、通风与温湿度的关系等因素,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:
1.合理设置通风口
      位置:通风口应设置在大棚的两端和侧面,尽量均匀分布,以保证空气能够在棚内充分流通。两端的通风口有利于形成穿堂风,加强空气交换;侧面通风口则便于根据风向和实际需要灵活调节通风量。对于较长的大棚,还可在顶部设置通风口,便于热空气排出,形成良好的通风对流。
      大小:通风口的大小要根据大棚的面积、食用菌的种植量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。一般来说,面积较大、种植量较多的大棚,通风口应适当大一些,以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。每个通风口的宽度可在 0.5 - 1 米左右,长度根据大棚实际情况而定。
      类型:可以设置固定式通风口和可调节式通风口。固定式通风口常年开启,用于维持棚内基本的空气流通;可调节式通风口则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拉链、卷帘等方式控制开启程度,以便在不同天气和生长阶段灵活调整通风量。
2.控制通风时间和频率
      根据生长阶段调整:在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,对氧气的需求相对较少,通风时间和频率可以适当低一些,每天通风 1 - 2 次,每次 1 - 2 小时即可。在子实体生长阶段,食用菌对氧气的需求增加,应增加通风时间和频率,每天通风 2 - 3 次,每次 2 - 3 小时。
      结合天气状况:晴天、高温天气时,棚内温度和湿度较高,空气容易闷热,应增加通风时间和频率,可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之间,每隔 1 - 2 小时通风一次,每次通风 1 - 2 小时,以降低棚内温度和湿度,补充新鲜空气。阴天、低温天气时,通风时间和频率则要适当减少,可每天通风 1 - 2 次,每次 0.5 - 1 小时,避免棚内温度过低影响食用菌生长。
3.注意通风与温湿度的关系
      温度控制:通风会影响棚内温度,在夏季高温时,通风可帮助散热降温,但要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通风,以免热空气进入棚内。在冬季低温时,通风要选择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的时段,且通风时间不宜过长,防止棚内温度过低。
      湿度调节:通风可以降低棚内湿度,但过度通风会导致空气过于干燥,影响食用菌的生长。因此,在通风时要结合棚内湿度情况进行调整。当棚内湿度过高时,可适当增加通风时间和频率;当湿度较低时,则要减少通风,同时可通过地面喷水、空中喷雾等方式增加湿度。
4.日常管理与监测
      定期检查通风口:要经常检查通风口是否有堵塞、损坏等情况,确保通风口畅通无阻。如发现通风口被杂物堵塞,应及时清理;如有损坏,要及时修复或更换。
      观察食用菌生长状态:通过观察食用菌的生长状态来判断通风是否合理。如食用菌出现菌丝生长缓慢、子实体畸形、色泽不佳等情况,可能是通风不良导致的,需要及时调整通风管理措施。
      使用温湿度监测设备:在棚内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,实时了解棚内温湿度变化情况,根据监测数据合理调整通风时间和频率,以创造最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环境。
+ 微信号:华得来客服